江苏徐州:展绣花功夫 护古城文脉
2025-01-07 08:24:32

  最近,江苏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徐州在文旅发展方面迈出了新步伐:开业不到5个月的徐州文庙街区游客日均3万余人,营业额超5200万元。展绣越来越多的花功人因为一场演绎苏轼在徐州故事的大型湖岛剧《彭城风华》,选择为一场演出奔赴一座城。夫护

  近年来,古城徐州始终以敬畏之心对待独具地方魅力的文脉历史文化遗产,坚持高标准系统谋划、江苏高质量活态利用,徐州一口井、展绣一块砖、花功一片瓦、夫护一段墙……在这里都得到了用心的古城守护,古老与现代也在这里得到了和谐、文脉完美的江苏交融。

  一条文脉在城市中流淌

  从重点保护向全面保护、系统保护、整体保护转型升级,这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必由之路。

  “徐州自古列九州,历史文化灿若繁星。但因黄河泛滥等历史因素,遗迹大都被封存,给文物保护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。”徐州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所长刘照建说。

  当前,一段长3.5公里的城市文脉长廊“彭城七里”正在徐州塑形起势,它南起云龙山脚下的下圆墩遗址,北至黄楼,以彭城路为中轴,依次串联黄楼、文庙、城下城遗址博物馆、回龙窝、户部山等重要历史文化节点,沿途分布着2片历史文化街区、12片历史地段、45处53点文物保护单位、8处历史建筑。

  该项目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,这里的“七”契合了文脉中轴线南北长7华里、更新片区面积7平方公里、划分7个更新单元的要素,还含有“初始、吉祥、周而复始”的文化内涵,“历史文脉在这片文化区域欢快地流淌、蔓延”。

  近年来,徐州以整体性的系统思维大力气推动“彭城七里”建设:成立彭城历史文脉更新工程建设指挥部,不断完善历史文脉城市更新议事决策机制;历时一年编制《徐州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开发规划》和《历史文脉城市更新设计方案》。徐州文旅局局长沙波介绍,改造完成后,将进一步激活城市文化生命力,让城市文化记忆“活”起来、传下去。

  “我们要以对历史对人民负责的高度自觉,一体推进历史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、系统性传承、创新性发展。”徐州市委书记宋乐伟说。

  一口活井从汉代而来

  暑期酷热,徐州城下城遗址博物馆中仍人头攒动。

  四年前,徐州考古史上发生过一件大事:市中心彭城广场地铁交换站施工中,陆续发现了院落、房屋、磨坊等历史文化遗迹,在附近更深的地层下面,还发现了汉代水井。

  “可不能小瞧这口井。这口井从汉朝而来,是城市变迁与人文精神的见证。”站在幽静深邃的古井旁,博物馆义务讲解员赵舰说。徐州小心翼翼地在原址规划建设了城下城遗址博物馆,并向南扩大,从而使古井完整地展示在城下城遗址博物馆中。

  “徐州历史上处于黄泛区,城市屡次被淹没。勤劳质朴的徐州先民屡淹屡建,守城守家。所以,我常常带孩子在这里凭吊历史,也让下一代感受这种蓬勃向上的不屈精神。”徐州市民张先生说。

  就像保护这口井一样,徐州始终以绣花功夫呵护珍贵文化遗产,陆续对崔焘故居、李家大楼等一户户古宅进行精心修复,不仅保留了原物的大气风格,还对其功能进行了细心的调整、塑造、打磨,曾经拥挤不堪的大杂院如今已成为时尚街区。

  一所驿站传承乡音

  历史文化遗产延续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根脉,既要薪火相传、代代守护,又要与时俱进、勇于创新,让百姓在生活中触摸历史。

  走进当地有名的徐州文化馆“国潮汉风·文化驿站”,炎炎暑日带来的燥气便立即消解。300平方米的文化驿站内干净素雅、琴声绕梁,各类非遗作品引人注目。剪纸、香包、磁盘画等艺术品以及附近居民自发送来的陶油灯、老怀表、铜帐钩等老物件将驿站装点得格外有文气。

  不远处,来自徐州文化馆志愿者团队的戏曲演员正精心上妆,为上台做最后的准备。小小的舞台前,已经有几十位居民安静地坐着等待。“这里每周三都会有‘徐州好腔调’非遗戏曲展演,柳琴戏、梆子戏、徐州唢呐,都是我们爱听的,演员们的水平都很高。而且这里的老物件看着亲切,来到这里,心就静下来了。”家住附近的张阿姨笑着说。“身处市井深巷,更要服务群众文化生活,留住乡音乡愁。”徐州文化馆馆长杨孝军介绍,通过与社区街道及社会各方力量的共建,如今的小驿站已成为文化惠民的大舞台。

  如今,在徐州,历史文化正在以更接地气的方式悄然融入群众生活,走进群众“心里”,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。徐州户部山(回龙窝)历史文化街区围绕“印记、烟火、艺趣、风尚、雅韵、度假”六大主题,将传统文化与时尚消费融于一体。去年游客量突破540万人次,实现营业收入24亿元。

  (本报记者 苏雁 本报通讯员 陆金玉)

(作者:企业中心)